回顾葡萄牙革命的第一首歌曲~
【编者按】葡萄牙军队在1974年4月25日进行了不流血起义,推翻了法西斯政权。这是作为革命信号的第一首歌,第二首则是著名的《格兰杜拉,棕色的小镇》。
一战后葡萄牙转为共和制,局势一直动荡,产生了天主教民主学院中心,后来成为政党——天主教中心。1926年政变推翻第二共和国后,卡尔莫纳元帅任命萨拉查为财长,他通过严格的国家控制与计划恢复了葡财政平衡。辞职后复任独裁政府总理以幕后控制政局,在天主教中心基础上成立法西斯政民同盟,确立一党制的新国家体制。根据天主教保守思想与“航海时代精神”,他对殖民地独立运动发起战争,还压迫澳门劳动人民,拖累了国家财政。1968年萨拉查将权利交给同事卡埃塔诺。其将政党改组为全国人民行动,施行了一些自由主义市场改革,但力度较小。葡萄牙左翼军人不满极右翼统治,于1972年秘密组建葡共影响的尉官运动,后名为武装部队运动,封锁里斯本消息并进军。1974年葡萄牙革命开启了民主新道路的探索,左翼实力相比过去大大加强,葡共也获得了合法活动的权利。
革命由两首信号曲开始。广为人知的是第二首——《格兰杜拉,棕色的小镇》(Grândola, Vila Morena),是1972年左翼歌手何塞·阿方索的歌曲。他的歌曲当时常被当局查禁,但这首是合法歌曲,其歌颂了高山小镇上的人民民主法制。这首歌每段句子的序列是先正唱后反唱。
第一首则是《在再见之后》(E Depois Do Adeus),由保罗·德卡瓦略演唱,描绘了失恋者。这首歌代表葡萄牙参加了1974年欧洲歌唱大赛,虽然垫底,但因革命信号曲地位成为了葡萄牙人的象征。它被称为“物理上掀起一场革命的欧洲歌唱大赛歌曲”。
或许可以说,这正如葡萄牙军人当年的心态。民族主义是有的,而残酷的殖民战争让他们深深怀疑法西斯政权对他们的待遇。革命仅有3人死亡,堪称最和平的政治更迭之一。军队用康乃馨代替了步枪,人民也上街抢购鲜花,庆祝胜利。卡埃塔诺则在军队安排的飞机下,逃往葡海外小岛,最终得到了巴裁政权的庇护。
迎来了2年西方称为“民主过渡”的混乱时期。葡萄牙社会主义行动回来了,改组为新的社会党;民主人民党本是右翼基督教民主派政党,迫于人民对社会主义的向往,改名社会;今天右翼的人民党当年也叫社会民主中心;全国人民行动则被解散了。葡共执政了20个月,期间发生了军队右翼的未遂政变。1975年8月葡共被社会党、社会联合逼下台,11月25日军队左翼起义失败,社会党的德索萨总统以劳动人民为代价,恢复稳定并继续施行自由主义。
在社会党、社会、人民党破坏民主成果的统治下,葡萄牙2010年陷入了财政危机,议会中现在已重现极右翼政党——够了,而一名高级军官公开称“若想到是这样的结果,当年不会进行革命”。2015年社民党-人民党获得组阁权力,在争吵不休下权力归于社会党,与葡共、绿党组成了联合政府。但葡萄牙和生态绿党的联合民主同盟,与社会党的冲突在去年财政预算的否决下爆发,今年议会的再次选举中社会党获胜得以单独组阁。葡萄牙的民主之路仍然漫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