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笔记2
教会对社会生活的渗透使哲学与社会及政治事物密切联系。教会建立在教义上的社会组织,教义分为哲学与圣史两部分。
世俗统治者与教会的冲突,均以失败告终,因为统治者带来的传统没有很植适当的、有力量的哲学思想。
②欧利根是第一个系统解释基督教哲学的人,他的很多著作成为以后基督教学者引用的经典,同时也成为异端思想的源头之一。欧利根提出神的统一性和神的三位之间的关系,他认为,上帝是一种内在的力量,是完满的“一”。在这个“一”中,圣父、圣灵三位合一。
③人类精神生活的所有贡献几乎都来自僧侣。在但丁之前,没有一个具有宗教哲学知识的世俗人从事写作。
④黑暗时代:中世纪早期的西欧历史,即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西欧进入了一个所谓的黑暗时代。
在黑暗时代,在西欧的文明社会,富人阶层人人都能读书写字,因此一个哲学家的思想除了必须迎合僧侣外,还必须迎合世俗者。
第二阶段圣托马斯·阿奎那——《上帝之城》的二元对立思想(天国——地上王国)
④希伯来律法十诫:公元前1500年前上帝耶和华借由以色列的先知和首领摩西向以色列民族颁布的法律中的首要十条规定,是犹太人的生活和信仰的准则,也是最初的法律条文。
⑥天国:来世与现世的区别不是形而上学的,而是面向未来;那时善良的人会享有永恒的快乐,邪恶的人会遭受无尽的痛苦。
①耶利米:除了唯一的宗教,其他一切宗教都是伪教,上帝会对崇拜偶像者做出惩罚。
犹太人必须要通过惩戒才能得到净化。犹太人在流亡期间发展了一种严格的、排斥其他民族的正统教义。
犹太学者通晓希伯来文、希腊文和阿拉伯文,他们熟悉亚里士多德哲学,并把他们的知识传授给了学问浅薄的经院学者。
旧约全书七十人译本:由七十人将旧约全书希伯来文译为希腊文,名《摩西五经》。
基督教废除了摩西的律法,用“爱上帝,爱邻舍”两条戒命取而代之,而犹太人又固执地不予承认,由此,造成了两大教派在中世纪的尖锐对立。
①犹太教的不屈不挠和不容忍性为基督教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基督教徒们大都相信,只有他们死后才能进入天堂,外邦人在来世会遭受严酷的惩罚。而其他宗教没有这种训诫,因此基督教显然更为受益。基督教徒废除犹太教中狭隘、闭塞的观念,这种观念不欢迎外邦人,而且还阻止他们尊奉摩西律法。
③上帝向原始教会“行奇迹”的权能。奇迹并不是某种宗教专有的,而是普遍存在。
④基督徒道德高尚、纯洁又严肃。他们坚信,道德终将在天国封赏,而罪孽在地狱遭严惩。
⑤基督教内部团结,纪律性强,在罗马帝国内部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日渐壮大的组织。政治家们要稳固自己的地位,必须获得某些组织集团的支持,君士坦丁认识到了这一点。他对基督徒格外偏袒,逐渐赢得他们的拥护。
撒伯留斯派:圣父圣子并非毫无相同之处,他们其实是一个存在的不同方面。(过分强调圣父圣子的一体性)
君士坦丁堡和亚洲倾向于阿利乌斯教派,埃及坚定地追随阿撒那修斯教派,西罗马则奉行尼西亚会议(325年)的决议案(阿利乌斯教派的教义受到大多数人的抨击,神学家们对此进行了各种修正,并赢得了不同皇帝的支持)。
圣杰罗姆最大的成就在于研究和翻译了基督教的经文,他从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原本译出的拉丁文《圣经》,至今仍被作为拉丁文《圣经》的标准定本,后来各种民族语言的《圣经)都以此为原本译出,其中包括英王詹姆斯世时期制定的“钦定(圣经》英译本”。
他是一个富有热情的人,有一种内心冲动促使他去寻求真理与正义。在晚年受到罪恶感的折磨,生活变得枯燥无趣,哲学观点也严苛起来。
①“它(我的心)希望我做个无端的恶者,在没有邪恶引诱的时候,去追寻邪恶本身……”
恶魔是一种具有实体的东西。罪恶并不起源于某种实体,而是起源于意志中的邪恶。
他用新柏拉图主义来论证基督教教义,把哲学和神学结合起来,提出“理解为了信仰,信仰为了理解。”
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源于一种由上帝赋予形象的原始物质。物质实体是永恒的、不是人工制造的,只有“形象”才是出于上帝的意志。
“至于什么是时间,在没人问我时我非常清楚;可一旦要向别人解释,我就有点糊涂了。”
时间是主观的,时间存在于期望者和回忆者的精神之中。因此,如果没有被创造之物,也就不可能有时间,那么,谈论创造以前的时间是无意义的。
“你这求知的人,你知道你存在吗?我知道。你是从什么地方来的呢?我不知道。你觉得你自己是单一的还是复合的呢?我不知道。你觉得你自己移动吗?我不知道。你知道你自己在思维吗?我知道。”
《上帝之城》是圣奥古斯丁对异教徒的答复,这个“答复”被认为是一部有关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全部基督教历史纲要。
(1)只有善才是本质和实体,它的根源就是上帝;而罪恶只不过是“善的缺乏”,或“本体的缺乏”。上帝作为至善,是一切善的根源,上帝并没有在世间和人身上创造罪恶。罪恶的原因在于人滥用了上帝赋予人的自由意志,自愿地背离了善之本体(上帝)。
(2)贞洁充盈在内心,并不会因为肉体被而消失;而那些罪恶的企图,即使没有付诸实施,也会让你失去贞洁。
在当世,天上之城和地上之城是混合在一起的;但在来世,被神选定的得救者和被神厌弃的无助者将被彻底分开。在今世,我们无法判断谁会被神选定,因为选民甚至可能来自貌似我们敌人的一方。
(4)占星术即邪恶又虚伪。斯多葛学派对命运之神的看法并不正确,因为天使跟人一样都有自由意志。“道德会给人带来不幸”的说法也有失偏颇,信奉基督教的皇帝们只要有德行,即便遭受不幸也是幸福的。
(5)据《圣经》所述,天使是服侍上帝的灵体。上帝差遣它们去帮助需要拯救的人,传达上帝的意旨,对有罪的人进行严厉的惩罚,所以它是上帝的代言人。
天使可能是善良的,也可能是邪恶的;但魔鬼肯定是邪恶的。在天使们眼中,跟世俗事物相关的一切知识都是鄙俗的。
2.人们不该去了解世界被创造以前的时间与空间,创世以前是没有时间的,而且,在没有世界的地方也没有空间。
4.上帝的敌人具有邪恶的意志,而不是邪恶的本性。邪恶的意志没有动力因,只有缺陷因:它不是一种结果,而是一种缺陷。
5.天上的圣徒也有身体,而且比堕落前的亚当的身体还好,他们的身体没有重量,是精神的。
(7)禁欲主义心理:所有人类几乎都面临永恒的死亡(永世的惩罚),但也有很多人被上帝解救。罪恶源自灵魂,而非肉体。
性器官犹如身体其他部分一样,它服从于人们的意志。色情之成为性生活必须得刺激元素,正是对亚当犯下的罪愆的一种惩罚。
(8)圣奥古斯丁对七十人单独翻译而最后内容完全一致的说法深信不疑,并认为这是对七十人译本受到神之启示的最好证明。而希伯来文圣经也受了神的感召。
(9)“基督教会最能准确理解事物,他们拥有的知识是最确切的,因此他们认为这些怀疑疯狂而荒诞。”我们不应该对圣经的真理提出质疑。远离真正的宗教就是背弃真正的道德。异教的道德“已被淫邪的恶魔玷污”。基督徒眼中的道德,在异教徒看来就是恶德。
(10)上帝先欺骗他们,然后再因为他们上当而降下惩罚。“因为他们被定了罪所以才受到欺骗;同时因为受到欺骗,所以才被定了罪。然而,正是上帝的秘密裁判使他们受骗的,这种裁判是秘密而公正的。自创世以来,上帝一直奉行这种裁判。”
上帝在将人类分为被拣选的和被抛弃的时,不是以他们的功过为根据,而是随意进行的。既然所有人永世都要受罚,被抛弃者就不该有任何不满。
(11)国家只有在一切有关宗教事务方面服从教会才能成为“上帝之城”的一部分。
如果人类循规蹈矩,并属正统教派,那么,作为道德的奖励,人类都将进入天堂。
反对把童贞女称为“神的母亲”的这种新说法。童贞女只不过是属于“人性的基督”的母亲,而属于“神性的基督”,因为是上帝,所以他是没有母亲的。
他将快乐排斥在“善”之外,认为只有幸福和蒙福才是善,而友谊则是一件极其神圣的事情。
“凡获得神性的人就会变成神,因而每一个幸福的人都是一位神。上帝本来只有一位,但由于人们的参与却可能有许多位。”
“在上帝那里,恶是不存在的,因为上帝无所不能。善人是强盛的,恶人是软弱的,因为二者都向往善,而只有善人才能得到善。恶人如果逃避惩罚,那么就会得到比接受惩罚更加不幸的后果。”
边奈狄克特(480年左右):创立了著名的蒙特·卡西诺修道院,起草了《边奈狄克特教规》。
超过教规以外的苦行必须经修道院院长批准后才可实行。他对修道僧实行的几乎是专治般的统治。修道僧不能像以前那样,可以任意由一处修道院转入另一处修道院。
①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认为人类复活后的身体是无法触及的,而大格雷高里认为大主教的认识是错误的。
主教们的职务指南,并且为他们所接受。告诫他们不可玩忽职守、不可抨击统治者。
2.罗马法、修道院制度和教廷深远的影响主要应归功于查士丁尼、边奈狄克特和教皇大格雷高里三人。
739年,伦巴底人企图征服罗马,教皇格雷高里三世与法兰克王国大宰相查理同盟,产生了神圣罗马帝国,建立了一个教皇和皇帝协调下的。
他们的后继者丕平:教皇承认他为代替墨洛温王朝最后一个君主,得到国王的合法称号。同时他吧拉温那和过去拜占庭总督在意大利的全部辖区赠给了教会。
由于这项馈赠不需要得到君士坦丁堡的承认,因而这个协定表示罗马教会与东罗马帝国在政治上开始走向分离。
尼古拉一世将教皇的权利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政府思潮——罗马贵族的实际独立。
①查理大帝(742——814)在政治方面与教会结成同盟。他既不阅读也不写作,却发动了一次文艺复兴。他生活放荡,宽溺女儿,却竭力呼吁臣民保持圣洁。他和他的父亲丕平一样,善于利用传教士为自己在德意志扩张势力服务,并力图使教皇服从他的命令。由于当时的混乱局面,教皇们也十分愿意听从他的命令。那时,罗马已成为一个蛮族的都市,如果没有外部武力的保护,教皇甚至无法保障自身的安全。
“所有主教都是教皇的代理人,教皇是全教会的统治者,教会超越所有俗世权势。”
在600年到1000年这一“黑暗时期”,正好是中国的唐朝,也就是中国诗歌的鼎盛时期。在世界的其他地方,这一时期是文明更为辉煌的时期。从印度到西班牙,教正在展开它灿烂光辉的文明画卷。我们不能将基督教世界的损失看作是世界文明的损失,正确的观点恰恰相反。在西方人眼中,似乎只有西欧文明才是文明,这是一种狭隘的见解。事实上,西欧文明中的大部分来自地中海东岸,来自希腊人和犹太人。在武力方面,西欧只是从布匿战争到罗马的衰亡这一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00年到400年间的6个世纪)占有上风。此后,再没有任何一个西欧国家在武力方面能够与中国、日本或教国家相提并论了。
爱尔兰为欧洲古典文化的保存做出了巨大贡献。从他们的悔罪规则书来看,他们的学问充满了宗教般的虔诚,但与神学联系极少,同时缺少行政色彩。
司各脱杂粥:理性和启示都是真理的来源;如果二者出现矛盾,应该采取理性态度来对待。真正的宗教就是真正的哲学,真正的哲学也是线.翻译:伪狄奥尼修斯文集对西方天主教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反对实在论:只有单个的物体是真实存在的,强调感觉产生知识,人的理智没有任何天赋的观念。——司各脱主义(与托马斯主义长期抗衡)
自然:所有事物的终极和开始是同一的(不同的事物、有形体和无形体的,都包括在“非有”的概念之中。),只有创造者具有本质的存在,是一切事物的本质。
“上帝本身也不知道他是什么,因为他不是一个什么;在某种意义上讲,他对于他自己是不可理解的,对于每一个智者也是不可理解的。”
在所有事物的存在中,我们可以看到上帝的存在;在所有事物的秩序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智慧;在所有事物的运动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生命。
逻各斯:最早提出规律性的哲学范畴。亚里士多德用此表示事物的定义或公式,事物的本质。
创世是一个永远的过程,一切有限事物的实体都是上帝。被造物并不是独立于上帝而存在的,被造物存在于上帝之中,而上帝以一种人们无法知晓的方式在被造物中显示他自己。
罪的根源在于自由:罪的发生是因为人们转向自己而不趋向上帝。恶的根源并不在上帝之中,恶没有根源。如果恶有根源,它就变为必然的了。恶是善的缺乏。
①教义:僧侣具备某些“行奇迹”的能力,特别在有关圣礼方面(婚礼、赦罪礼、临终时的涂油、化体:行圣餐时,面包和葡萄酒变为基督的血和肉)。只有祭祀才能行弥撒的奇迹。
②政治:罗马居民不太尊敬教皇,因为他们相信人只要在临死前表示悔改仍然会得救。
国王常常会利用手中的权利出售主教职位,以此获得大量金钱。主教任职后,也采用同样的方法,将教会的高级圣职出售给他人。
买卖圣职使得教会的人职务升迁不凭学问功绩而凭财富多寡,以俗界权威来任命主教,造成了主教与世俗统治者的隶属关系;同时,它使主教职位沦为封建体系的一部分。
教内提倡独身主义,要将世俗之爱和真爱区分开来。在基督教内,基督的另一个身份是灵魂新郎。
革新家们相信结婚并非有罪,但在教内的身份却没有独身僧侣崇高;同时,也意味着对的让步。
中世纪修道院奢靡堕落的生活,修道院的权威正在下降,逐步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教会改革是大势所趋,它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在11世纪,宗教革新家创立了很多很多教团。1012年,苦行隐士罗穆阿勒德创立了卡玛勒多力兹教团;1084年,科伦的布鲁诺创立了卡尔图斯教团,1098年创立了西多教团;圣伯纳德在1113年加入该团。
克律尼改革派教皇。为了实现天主教会统治世界的野心,建立了一个神权君主专制政体,他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四世进行了毕生的斗争。
格雷高里煽动起大众暴乱,以此结婚的祭司和他们的妻子。他申令,已经结婚的僧侣举行的圣礼一律无效,并且禁止这样的僧侣进入教会。
“授职礼”的大纷争:一个主教被授予圣职时,要被授予一个指环和一只手杖作为其职权的标识,这些东西一直是由皇帝或国王授予主教的。格里高里坚持这些东西应有教皇授予。这场争执使教阶制度脱离了封建权力体系。
贝隆嘎:理性主义者,理性高于权威。反对化体说,为此他还两次放弃了自己的学说。
安瑟勒姆:提出了一套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论证”。可以将“上帝”定义为最大可能的思维对象。如果一个对象不存在,而另一个和它极为相似的对象存在的话,这个对象就比它更伟大。因此,任何思维对象的最伟大者必须存在,如若不然,可能就还存在一个更伟大的对象。可见,上帝是存在的。
安瑟勒姆对柏拉图的理念深信不疑,还声称三位一体也可得到证明,他主张理性从属于信仰。
②属于奈斯脱流斯教派的叙利亚人长久遭受天主教的迫害,而教徒对他们较为宽容。
⑤国家的税赋大幅减轻,为了逃避贡赋,很多民众都抛弃了基督教而改信了教。
教徒的义务就是为教征服世界,但却不许对基督徒、犹太人、拜火教徒进行迫害。《可兰经》中称他们是“圣经之民”——他们是遵奉一经教导的人。
哈里发阿里是的女婿。哈里发——继任者的称谓——“使者代理人”:教政权最高统治者。
哲学是哲学家的真理,而宗教是民众的真理。宗教的真理源自天启,而哲学的真理获自理性。
哲学和宗教的关系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哲学是真理的最高表现,是最高的宗教。
迈蒙尼德斯——《迷路者指南》:企图在亚里士多德哲学和犹太神学之间进行调和。亚里士多德是人间的权威,启示则是天上的权威,但在有关上帝的认识中,二者却是殊途同归的。人们不该总以字面上的意义来解释《摩西五经》,当字面上的意义与理性相抵触时,我们应该寻求一种寓言性的解释。他反对亚里士多德。他认为,上帝不仅创造了形式,而且也从“无”中创造了内容。
重申了僧职不能由俗界任命的教令,并坚持主教的选任须僧侣和群众的自由选举。
结果:原先处于从属地位的教皇,从此开始与皇帝平起平坐。教皇在教会中的权力增长了,成了一个全面的统治者。他通过派遣“教皇使节”的方式管理教会,使主教的重要性降低了。
凡是有财产的僧侣、有领地的主教和有财产的修道院都不能得救。僧侣们应该专心致志地献身于属于灵性的事业。
教皇带头发动十字军,是因为组建十字军的目的带有宗教性。由于战争宣传所激起的宗教热情,造成了教皇权力的增长。
②在12、13世纪,人们对亚里土多德开始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在正统教内部,亚里士
④由于古代两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在“共相”问题上意相左,这个问题又被重新提了出来。
只有独一的上帝;圣父完全是上帝,圣子完全是上帝,圣灵完全是上帝;圣父不是圣子,圣子不是圣灵,圣灵不是圣父。三一论不是组合论,也不是形态论,又不是动态论,更不是多神论或泛神论。
一个具有部分的整体没有其自身的实在性,而只是一个词;真实性存在于部分之中。
三位一体论:三位是三个不同的实体,我们没有将其说成三位上帝完全是出于语言习惯。
提出一连串教理问题,然后再将这些问题与《圣经》及诸教父著作、教会谕令、正典书籍等加以比较,并逐一列出他们的共通点与差异点。
“主教之王、使徒的承继者,握有亚伯的首位权、诺亚的统治权和亚伯拉的族长权,拥有麦基洗德的等级、亚伦的尊严和摩西的权威,在士师上是撒母耳、在权柄上是彼得、在涂油上是基督”。
承袭格里高里七世的教权观点,认为教皇是上帝在世上的代表,皇帝和国王应臣属于教皇,并由教皇授予世俗权力。
为了增加教廷的权力,他将教规编为法典。行吟诗人瓦勒特·梵·德·符格勒外德将这本法典称为“地狱给予人类的一本最黑暗的书”。
2.弗里德里希二世——“世界的奇迹和奇异的改革家”——霍恩斯陶芬王朝的德意志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西西里国王——耶路撒冷国王——意大利国王——勃艮第领主
颁布法典、创立大学、铸造金币——“奥格斯塔勒斯”、制定了自由贸易政策,全面废除了内地关税。
他是一个悲剧,虽然他在文化上的成就远远超过当代其他的统治者,但皇帝的地位迫使他去反对一切政治上的自由主义者。
憎恶一切性行为,甚至认为结婚比奸淫还要可恶;因为结婚表示性行为具有持续性,是一种可耻的自我性满足。
5.瓦勒都教派:创立了“里昂穷人”的社团,在社团内部实行一种清贫快乐的生活方式。
6.圣弗兰西斯教团:自我标榜以基督为榜样,以爱为结合,在行乞生活中进行传教。
7.圣多米尼克教团:实行行乞修道制度,宗教上“铲除异端,消灭邪恶,宣讲信仰,培养道德”。
8.宗教法庭:一切反天主教、反教会、反封建的异端,以及有异端思想或同情异端的人。
凡由宗教裁判所起诉的异端者都不准有辩护人,一经定罪,就将没收其财产。如果查明被告有罪,就将其交给俗界处置;若俗界没有将犯人烧死,他们也可能遭到宗教裁判所的传讯。
在西班牙,多米尼克教团和弗兰西斯教团的僧侣严密注视着地下犹太教徒的活动。
有个性的灵魂是不死的;不死性只属于理智,而理智是非个体的,它在不同的理智中都是同一的。
提出双重真理:以理性为基础的哲学真理,和以启示为基础的神学线.圣托马斯在巴黎时努力消除这种恶劣影响。他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是有充分研究的。
1.上帝的存在是由非受动的始动者的论证证明的。自然界中,有些事物只是受动,另外有些事物既能受动又能始动。一切被推动的事物都有一个施动者,但由于不可能没有止境地去追溯这个施动者,因此必然存在一个始动而非受动之物,这个非受动的始动者就是上帝。在《神学大全》中,阿奎那提出了有关上帝存在的五个论证:
②凡是被推动了的某物都是被另一个某物所推动的。由此上溯,人类终究会在某一点上发现一个终极的动力因素。这就是上帝。
④既然世界上存在着种种完美的事物,那么,这些“完美的事物”必定有其渊源;这个渊源就是某些至善至美的事物。
⑤在自然界中,我们发现即使无理性的生物都总是遵循可以达到最佳结果的路线前进,这必然有一个外部指导者在指导他们,这个指导者就是上帝。
我们只能通过上帝不是什么而认识上帝的本性。上帝是永恒的,因他是不受动的;上帝是不变的,因为他没有被动的潜在性。
智慧的行为是上帝的本质。上帝凭借智慧理解每一事物什么地方像他,什么地方不像他;上帝把每一事物所固有的性质都包含在他的本质之中。
②个体不是永恒存在的,当它们不存在的时候也就无从认识,所以他们不能被一个永恒不变的存在所认识。
②上帝预知尚未存在的事物,就像工匠在制造某一物品时,心中预先就有这一物品的形状一样。
③上帝知晓未来的每一偶然事件,因为时间中的每个事物,在上帝看来,就如同在眼前一样,而上帝自己则不在时间之内。
⑥上帝知道渺小的事物,因为没有任何事物是全然渺小的;而且,任何事物都有它高贵的地方,否则上帝就只认识他自己了。
2.上帝是有意志的,他的意志和他的本质是统一的。上帝在对自己怀有希冀时,也是在希冀万物,因为他就是万物的终极。上帝的意志是自由的,我们可以赋予他的意志某种理由,但不能赋予某种原因。上帝不能希冀本身不可能的事,比如,他无法使矛盾变成真实的存在物。上帝喜欢沉思,而且积极。上帝有喜,有乐,也有爱,唯独没有恨。他是幸福的,而且这幸福没有原因。
③灵魂是肉体的形式,人的灵魂只有一个,而不是三个。身体每一部分都充满灵魂。
⑤每个人的智慧中都包含智性,灵魂之外虽不存在共相,但智性在认识共相的同时却认识了灵魂之外的某些事物。
③人类的幸福不在于道德行为,也不在于、名誉、富贵、权力,而在于对上帝的沉思默想。
④多数人对于上帝的知识是浅薄的,是由论证得来的,或者由信仰得来的。人活着时是看不到本质的上帝的,也不能享受到最完美的幸福,但在死后我们就要和上帝见面。由于目睹了上帝,我们自己就成了永恒的生命,即时间之外生命的参与者。
肉体的同一性不在于保持原有物质的微粒子;一个人在生前,由于吃和消化的过程,构成肉体的物质是在不断变化的。因此,人在复活时即使得不到和他死时同样物质构成的躯体,但他还是能得到和他原来一样的身体。
唯物主义者,反对过分崇拜、习惯、偏见、自负。1.《大著作》 愚昧有四种原因:
实在论者,相信自由意志,倾向于裴拉鸠斯主义。提出了物质具有思维能力的推测。
既然存在与本质之间没有区别,那么,“个别化原则”必然是形式,而不是本质。
①本质上有所不同——圣托马斯——未经区分的部分构成的纯物质只是借空间位置的不同而有所区别。
②本质上完全一致——司各脱——如果物体有所区别,必定是由于质的差异而不同。
“驳不倒的博士”,主张能感觉到的事物才是线.他的政论性著作是用哲学论辩体写成的,对每个命题都做了正反两方面的论证,但有时却并不给出结论。
3.“奥卡姆的剃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能以较少者去完成的事物如果以较多者去做是徒劳”。
4.唯名主义者——创始人:认为逻辑可以独立于形而上学,而作为自然科学的一个工具。逻辑是分析推理科学科学和自然事物有关,而逻辑却不同。逻辑研究共相,关心词或者概念,而科学只管使用它们。
①从犹太人那里接受了《圣经》及其教义,又抛弃了犹太人的种族排他性和摩西律法中的一些戒律。关于天堂地狱以及进入天堂和逃避地狱的方法是犹太教徒不同的,基督教赋予了这些概念一种新的确实性。②在复活节中结合了犹太人的逾越节和异教徒对于复活之神的祭典。从波斯人的二元论中吸取了有益的内容,同时附加了“异教徒是撒旦的门徒”这样一项确信。
鲍尼法斯八世坚持强硬的教权至上政策,创立了大赦年制度:凡是到罗马来游历,并在此举行仪式的天主教徒都可获得大赦。由于利益,100年——50年——25年一次,传到现在。
首脑为教皇,枢机团成员有选举或被选举为教皇的权利,分枢机主教、枢机神父、枢机执事三级,通称红衣主教。
1.起因:法兰西承认居住在阿维农的教皇,而与法兰西为敌的国家则承认罗马教皇。
1.宗教改革思想:“天恩统治论”、没收教会财产为国有、建立“民族的廉俭的教会”、“体临在说”等。
2.个人与上帝可以直接沟通,无需中介。来自上帝的直接统治才是线.上帝的命令不是随意的,现实世界是一个唯一可能的世界,因为这世界是上帝选择的,而上帝是有原则最善的义务的。
4.只有正义才配享有统治权与财产权,非正义的僧侣是没有这些权益的;一个教士是否有权保留财产,这一切必须由俗界政权来决定。
6.他的思想实质上是将统治权从教会手中夺回到市民手中,给了教会沉痛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