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阿富汗少女》:追寻那深邃的心灵之眼
《寻找阿富汗少女》这部跟拍的纪录片,给人在观看过程中留下了很多的悬念和焦急的期待。
十七年过去了,茫茫人海之中,这名阿富汗女子是死是活?住在哪里?又变成了什么模样?
为了协助这次寻找,相关机构和法医专家还提供了照片老化效果、虹膜识别技术等高科技手段。有次,他们甚至已经认为非常接近找到“少女”了。
因为一位老师认出了照片,然后带他们去她住的村庄,在她家门口小男孩又指着照片说这是他妈妈,但按照当地风俗,由于她丈夫不在家,他们无法进门和她见面作进步确认。
第二天一早,麦凯瑞终于获许和那位女子见面,但事后经过照片的虹膜识别,这位女子并不是照片上的人。
阿富汗少女的真正大名是沙尔巴特古尔,已是二十九岁或者三十岁之所以这么说,因为古尔自己也不能确定自己的准确年龄。
现在的古尔是阿富汗东部偏僻山区一个面包师的妻子和三个女孩的母亲。在十七年的艰辛岁月里,古尔夭折过一个孩子,更重要的是,在这十七年间,她还是第一次知道自己的照片在全世界广为传播,并且引起了如此巨大的反响。
这么多年来,尽管麦凯瑞努力过但却一直没能找到这个女孩的下落。和十七年前相比,古尔明显苍老了许多,可她的眼神中依然带着惊恐和不安。
十七年前,就在拍摄这张照片不久前,曾经发生过悲惨的故事,女孩的父母倒在了炸弹爆破的火海中,只有,祖母带着她和哥哥工作。
几个人冒着严寒赶到了难民营。据了解,这张照片算是古尔一生中仅有的两张照片其中之一,充满战火的城市人民生活水平可想而知。
通常说来,在一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一直处于战乱纷飞的国家里寻找十七年前拍过的一个少女,这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国家地理》做到了一这就是电视纪录片《寻找阿富汗少女》。
这部电影从杂志封面上的一张女孩照片引入话题,相继从巴赫格难民营等几处寻找线索,并成功给观众制作一个又一个悬念,在叙事设计上是非常成功的,而整个寻找阿富汗少女的全过程也是跌宕起伏,观众的心完全趁机在电影中去。
加上电影主角麦凯瑞的心理活动和情绪变化都在纪录片中完美地展现出来,让这部电影不再是一部简简单单的纪录片,也成为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影视剧。
该纪录片的摄影师在摄影方面也运用了许多重要镜头的捕捉技巧,电视纪录片要求画面与解说词都必须真实,所以在拍摄时就要注重真实性的表现,在这一点上,摄影师把握得很好。
在寻找阿富汗少女的途中,麦凯瑞的言行举止,找到那位少女后激动的表情和少女本人的表情,摄影师都多次运用特写镜头将其展现,使观众一目了然。
此外,摄影师还通过对比和层层递进的手法,抓拍到许多有代表性的画面,典型而生动地将主题揭示出来。同时,片中一些对当时情景的回放会让人感觉到战争的残酷与危险以及对阿富汗人民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