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西域:间谍探险家普尔热瓦尔斯基和《走向罗布泊

普尔热瓦尔斯基的全名是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俄语命名:名+父亲名+家族姓氏)普尔热瓦尔斯基并非尼古拉最初的姓氏,他的最初姓氏是帕罗姆瓦尔特(波兰语勇敢的人),后来被由在波兰服役的先祖,改姓普尔热瓦尔斯基(经过战斗的人)。

尼古拉算是军人世家,祖上留着哥萨克骑兵的血脉,父亲最高做到沙俄的陆军中尉,两个姨夫一个做到陆军上校一个是做到海军中尉。

尼古拉的两个舅舅出身优裕,但不善经营,很快家道中落,其中一个舅舅巴维尔,寄居到了尼古拉家的奥特腊德诺耶庄园。这个舅舅最大爱好是打猎,而尼古拉的父亲体弱多病,母亲操持家务。

所以尼古拉经常跟着舅舅在野外疯玩,经常露宿野外。这种经历使尼古拉锻炼了体格,也养成了坚忍的性格,尤其是对野外的自由生活的喜爱,来源于舅舅却远超舅舅,当然这是后话。

少年时的尼古拉记忆超群,对于以及以为主的学习内容游刃有余,而学校内的老师教学水平参差补齐,枯燥和相对简单的学习对他而言是种束缚。

只有放假回到奥特腊德诺耶庄园,没有院墙的野外,没有刻板的教条,没有生搬硬套的监管,尼古拉才能重拾心中的快乐。

毕竟在他的心里,野外独自狩猎,远比成为学校的孩子领袖更能获得满足感;对野外动植物的探查,也远比成为一个记忆型学霸更让他开心。

2001年,法国导演,在德国拍了一部叫做《兵临城下》的电影,电影讲的是苏联红军传奇狙击手瓦西里·柴瑟夫,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与德国顶尖狙击手的一场生死之战。拍得很好骆驼看过,虽然结局是苏联红军的狙击手战胜了德军的狙击手,但是拍摄地点放在德国,还是让骆驼唏嘘了一下,毕竟这么好的题材,战斗民族只做了次吃瓜观众。

可能是战斗民族的荣誉感占了上风,四年后在中国上映了一部叫《塞瓦斯托波尔战役》的影片,这部影片是俄乌合拍传记电影,讲述的是苏联红军神射手(狙杀309名德军,其中包括36名德军狙击手)柳德米拉·米哈伊尔洛夫娜·帕夫利琴科的故事,拍的也不错。

塞瓦斯托波尔战役是一场卫国战役,德苏双方交火激烈,死伤惨重,最后以苏联失守为结局。这场战役影响了当时的很多人,其中就包括尼古拉。民族的荣誉感让他放弃了上大学,让他选择了去服兵役。

踏入军营后,以为远离学校的樊笼,能在野外的战场上一展才华的尼古拉,却迷惑了。因为他的身边的战友“大部分都是恶棍、酒鬼、赌徒。”而且他们的行为无异于强盗“不论军粮还是草料,全是分文不花。干这种勾当,还要轮班”。

在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难免随波逐流。而尼古拉,在道德的边缘一次次地游走,支撑他的只有打猎和阅读。如果不是他的《阿穆尔边区军事统计概述》得到了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的青睐,他也许也会由“一颗宝石”变为粪土。(知识改变命运啊)

俄国皇家地理学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机构呢?它成立于1945年10月,科学研究只是一件外套,实质上它是一个直接为沙皇外交部和陆军总参谋部服务的军事机构。它存在的主要作用是通过地理考察为名,进行对目标国进行实地勘察为实,简单来说这是一个立着牌坊的间谍机构。

既有对沙俄的忠心,又有学识能力,而且还很年轻单纯的尼古拉,是俄国皇家地理学会吸收的不二人选。,于是尼古拉的命运迎来了新的改变。

昨天我们聊到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后文简称:尼古拉),被俄国皇家地理学会相中,从此在军中郁郁不得志的尼古拉,走上了另一条路。

尼古拉走向罗布泊的新疆之旅,并非他的第一次踏入中国的土地。在这之前,在1967年他曾经被派往乌苏里附近探察。在他去之前,原本属于中国的乌苏里江以东大片土地,被一纸《中俄北京条约》割让给了沙俄。而他去的目地是视察边防部署、搜集当地居民状况、勘察附近道路,从而修正,而科学考察可以随意进行。

不过尼古拉并没有真的把科学考察,随意进行。他利用这次仅有半年时间的探察,在完成军事任务的同时,还采集了二百多种植物,制作鸟类标本八十多个,发现新品种鸟类三十余种,还写了很多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后来著有《乌苏里边区旅行记》一书。

而他1870年至1873年的蒙古之行,才是他中国四次旅行的开始。这次旅行耗时三年,行程一万多公里,并根据行程写了出版了《蒙古和唐古特地方》一书,当时作为研究蒙古的资料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风靡一时。

1876年,沙俄为了了解新疆地区的所处的政治状态当地人口,需求以及商业上的进取精神开放的前景,方便下一步侵略我国西北地区,决定派遣尼古拉对中国西北地区进行考察。(当时新疆地区被英国的傀儡,阿古柏政权祸害得不轻,大清的统治者派左宗棠于1875年进疆平乱,(沙俄此时派尼古拉去,其实也想看看阿古柏有无继续扶植的价值。)

1876年7月尼古拉踏上了伊宁的土地,经过短暂的休整,尼古拉向东穿越天山山脉,考察了裕勒都斯(今巴音布鲁克)经塔里木河,到达了罗布泊,在这里考察了一个半月后,又考察了阿尔金山山脉,后来因皮肤病久治不愈,匆匆返俄。

在这次的旅行中,尼古拉一方面探知阿古柏政权不值得扶持,一方面又极力怂恿阿古柏继续祸乱我国西北地区。此时的尼古拉已经彻底变为一个忠心效忠沙俄的间谍。

在这次旅行后,尼古拉宣称自己发现了罗布泊,这在当时震动了整个地理界,以为和存世地图的不一致,也遭受了很多人的质疑。其中就有的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后来李希霍芬的弟子斯文·赫定远赴新疆,寻找罗布泊,最终发现了罗布泊迁移之谜,并写出了专著《游移的湖》。

随后在1879年至1890年借道新疆,开始探察我国西藏地区。《走向罗布泊》一书是尼古拉第四次进入中国旅行,重返罗布泊的记录。

作为间谍,尼古拉因为四次探察我国西北地区,为沙俄入侵我国西北,做了大量工作。被沙皇大力表彰,俄国末代皇帝“血腥的尼古拉”,亲自为《尼古拉·米哈伊洛维奇·普尔热瓦尔斯基在中亚的旅行成果 》出版站台,他还被授予院士头衔,死后沙皇下令,伊塞克湖畔小城卡拉克尔改名为普尔热瓦尔斯克,用以纪念这位帝国侵略先驱。

作为一个地理学探险家,他丰富了19世纪我国西北部地区的地理认知,对于当地的气候特征也做了很多工作,还搜集和整理了上万份动植物标本,尤其是对于新疆野马(现被称为普氏马,比正常马多一对染色体),普氏羚羊和野生骆驼(和正常骆驼基因也不一样)的发现,更是轰动一时。

尼古拉作为一个间谍,我们有谴责他的理由,也不会为他的所作所为辩护;但他对我国新疆地理史上的贡献,我们也不会可以刻意抹杀,是非功过都留于后人慢慢琢磨吧。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