粲然+常立+陈赛+范德林登联袂重磅推荐谁不曾到访传奇之城?
经过漫长的跋涉,男孩终于来到神秘的传奇之城科德伽。他迫切想要见到科德伽的国王,因为只有国王才能回答他的疑惑,解除他的顾虑。在一个戴面具的小孩的带领下,男孩逐渐深入这座迷宫般善变而离奇的城堡。等待他的,将是超越自我的重重考验……
致敬童年与成长的奇幻冒险图像小说《传奇之城》终于上市啦!这是一段通往童年的心灵旅程,也是一个少年的奇幻成长史。孩子在这里告别童年,大人则与童年重逢。每个人都曾到访“传奇之城”,继而重新出发,成为更好的自己。
一本令人着迷的书。在初夏的雨夜,和孩子一起读,我们热血沸腾。图画书里心灵世界的巍峨和动人心肠,撼动了我,重塑了我。接纳自我,不屈坚韧,自我迭代,都是普世的。推荐给前青春期的孩子阅读。即使成长之路艰难,你们始终知道自己要走出童年,去向人生。
传奇之城里光怪陆离的景象连通着每个人的童年,而从传奇之城传来的“轻微的断裂声”则昭告了每个人的成长。这是一场为了告别的盛会,温妮会告别彼得·潘,孙悟空会告别花果山,每一个人都会告别曾经的自己。这同时也是一场为了重逢的告别,无论我们在成长之路上走了多远,总有一天会与儿时心爱的人、眷恋的事和物再次相遇,那时我们再一起建造新的传奇之城……
我原本以为这是一个关于远行的故事,渐渐才意识到原来是回归。一切都是心灵的幻象,是精神的风景。但在幻象和风景的尽头,仍然是离别,是远行,是投入真实世界的决心和勇气。原来每一个人的内心,真的都有一个宇宙,一个如此辉煌的、宏伟的、狂暴的、疯狂的、神奇的、美妙的宇宙。一想到这一点,如何能不让我们悲喜交集?
《传奇之城》是一本超越所有固有形式的书,它通过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情节和艺术品般的极致美感,构建出了读者想象世界里最美丽神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可能和刘易斯·卡罗尔笔下爱丽丝探寻游历的奇境,或者弗兰克·鲍姆所写的《绿野仙踪》里多萝西所探索的世界一样,令人流连忘返。
读完图像小说《传奇之城》,我想起诗人外外写过的一首题为《孩子》的诗,其中有几句是这样的,“走在南方湿润而多情的土地上/每个脚印都是那幼小的悲伤/灯光刺向天空而街道空空荡荡/白天夜晚孩子们拒绝成长”。
拒绝成长的孩子有很多,他们面对童年各有各的依恋或不舍,有些人因为童年太过美好,有些人则因为童年尚不完满,总有缺憾,他们“从未体验过童年的美好就匆匆长大”。只是无一例外,童年对每个人而言都是特别的,无可取代的。
童年是一道门,我们踮脚张望,对是否前行始终犹豫不决。门里的世界虽然梦幻美好,那方天地却始终有限,而门外的世界虽然迷雾重重,可你知道,只有迈出脚步亲自踏上那片结实的土地,才会相信漫漫人生还有更多的未知的传奇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只有用一个更加成熟的灵魂去书写关于成长的体会,才算是向生命交出了最满意的答卷。
只是面对童年,我们也都听见过内心的不舍,也曾数次想要回望。也许故事里的男孩,曾和我们有过同样的不舍与挣扎。
《传奇之城》讲述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与浪漫想象的成长故事,男孩经过长途跋涉来到了传奇之城科德伽,他迫切地想要见到国王,相信对方能够帮助自己找回多年来他在路途中遗失的一切:他的姓名、他活着的原因以及他要去的地方。
在一个戴着面具的小孩引导之下,男孩终于在迷宫般的城堡里见到了国王,也终于对此前的困惑有了属于自己内心的答案。故事有着巧妙的情节、丰富的象征和隐喻,以及值得回味的结局,当我们因读完这本书而怅然若失的时候,也许才真正找回了推开那扇厚重城门的勇气,走近它,拥抱它,与之告别,踏上新的路途。
故事里充当向导的小孩一路上变换着各种各样的面具,像极了童年时面目模糊的我们自己,而整本书就像一部童年电影,在神秘剧情与剧场感中,引起大小读者的兴趣与好奇。创作者通过各种景别的切换展现着传奇之城的全貌与细节,大量主观镜头和客观镜头的交替使用,在加深了沉浸感的同时,也提醒着我们以“局外人”或者说是“旁观者”的视角看向这个充满迷雾的故事。
男孩在寻找国王,作者借引路的小孩之口告诉我们,国王眼里没有强弱和贵贱,国王从来都不会关上想象力的闸门,但是国王也免不了有愤怒和嫉妒的情绪,有暴躁和发火的时候。传奇之城和国王之间充满着神秘的联系,于是这座城除了拥有水晶般清亮的池水、绚丽多姿的森林,也拥有阴暗逼仄的角落,一如我们的童年。
《传奇之城》关乎成长,关乎童年,也关乎每一个人内心对于童年的认知与态度。每一个人也都能在这本书中,隐约看到自己的影子,童年理应给我们向前的力量,而非困住我们。通常而言,我们的童年大多是经过美化的,它是真实,却也不是。
也许长大后的世界危险重重,但在童年里偏安一隅,毕竟不是我们想要的,童年不该如一枚小小蚕茧禁锢着我们,面对真实的人生,需要真实的力量,而这力量便是这一路走来,所有新与旧的更迭,所有的相逢与告别,所有的痛与悲伤,爱与欢笑,让我们灵魂更加强壮的种种经历。
用一个长大的自己,去更新掉躲在城堡里不肯出来的自己,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必然,也是生而为人的“使命”。孩子眷恋童年,正如树叶眷恋春天,我们躲藏在幻象之中,不去目睹黄昏的悲凉,不去暗自忧伤。可是生命并非是一成不变的清晨,昼夜交替,傍晚与星辰也终将踏月而来。
也许很多人会问,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永远停留在童年,但这正如强大的自然法则不可战胜一样。我们不是不怀念童年,而是因为童年并非永恒,才不得不去成为一个有能力面对长大后的世界的“大人”。
童年是镶满珍珠的华丽披风,它虽然好看,但却经不起漫长人生的风雨,而长大,便是为自己找到更强壮的臂膀。《传奇之城》试图告诉我们,孩子别哭,即使童年已经离你远去,但是你看,那座城堡依然留存着你最珍贵的记忆,是你生命中美好的一部分,永远不会改变。你知道的,不是长大不好,而是我们总要长大。
孩子看到《传奇之城》和大人看到《传奇之城》的感受是不一样的,绚丽如肥皂泡沫的幻象终有一天要被戳破,这个过程并不会因为我们的胆怯和犹豫而迟来,那些绮丽、梦幻、传说与童话,构成了我们的童年,而毫不掩饰、从不含蓄、绝不委婉,也从不曾怜悯过我们的漫长人生,则组成了我们的“后来”。每个大人都知道,不是我们不曾挽留,而是童年无可挽留。在《传奇之城》这本让人流泪、让人钝痛,但也令人释怀、为人解惑的书里,我们总会找到成为大人的勇气。
《传奇之城》的作者托马·斯科托是法国童书作家,成为爸爸之后他开启了写作生涯,从1998年起至今已出版50多部作品。
托马·斯科托深信童年时读过的书会在成年后的生活中产生很长时间的共鸣,而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也能发现,即使是在为孩子进行创作,他依然把阅读群体看作是平等的交流对象,这也导致了《传奇之城》并不浅显直白,而是需要认真感受作者真实的表达意图,和文本进行更深层次的交流。
作为图像小说,《传奇之城》的色彩柔和而干净,与诗意的文字相映得彰,散发出低调而冷静的气质,即使充满着丰富的意象和隐喻,也并不会给人杂乱无章毫无头绪之感。
绘者雷吉·勒容克笔下,质朴的画风与瑰丽的想象形成强烈的反差,配合浪漫的叙事,使读者跟随主人公的脚步,置身于奇妙梦幻的传奇之城,却又能在浪漫之中感受到作品中深藏的理性。
相比肤浅的抒情以及直白的说教,《传奇之城》则以含蓄的表达方式,通过大量象征、隐喻、暗示,让文本与故事的精神内核更加丰富和深邃。某种程度上来说,这部作品带有法国象征主义后期表现出的多重、多义等特征,象征意象交错在文本之中,极大地丰富了读者的审美体验。
神秘莫测的传奇之城带着波澜壮阔的想象力,唤醒了藏于我们内心的私人化体验,于是在传奇之城,我们可以看到“和解”、可以看到“告别”、可以看到“对抗”、可以看到“归来”,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出不同的故事,就像城里某座建筑物外立面上如小小舞台般的密密麻麻的窗口,窗口里的形形各不相同的人物形象;就像故事之外经历了从前种种的我们每一个人,所拥有的不一样的童年。
传奇之城告诉我们,即使是单纯美好的童年,也充满着毒蘑菇一样的陷阱,就像故事里令男孩惊魂未定的“黑洞”。它并不会令你死亡,却会将你困在这座城堡,永远无法离开,无法走向成人的世界。但是我们很难用“自甘堕落”这样的词语去形容那个固执的,或者说是一不小心深陷童年陷阱的孩子,毕竟童年是一场梦,迷幻而神奇,吸引着我们流连忘返。
事实上,小孩和大人并不是对立存在的,每一个小孩都会长大成人,每一个大人曾经也是小孩。成熟是我们让我们不再懵懂,更加了解我们的生活、我们的世界,以及我们自己。城里的梦幻虽然令人难忘,但城外的“真实”才会让生命更加拥有质感。
传奇之城是每个人自己的城、每个人的童年,是我们的过去在朝着我们呼唤,企图将我们留在这个永恒不变的城堡。但人总是要长大,割裂另一个自我,把他留在小小的充满梦幻色彩的传奇之城,而我们面向远处更大更新鲜的地域,去冒险闯荡,去直面“真实”,承受“真实”的重量。
成年人的世界是躁动的、危险的、复杂的,但也是深邃的、宽广的、包容的。拒绝长大并不该被看作是天真烂漫,也许更多则是一种软弱和自欺,当人们“摧毁”自己内心的永无乡时,内心总会遭受到巨大的撞击,而这或许也就是一些人们因何犹豫、逃避,无法直面的真相。我们并非不热爱彼得·潘,但我们每个人都是温迪,都要过好“温迪”的一生。
故事里,传奇之城的小小国王哭着对男孩说“别丢下我”,故事外的我们透过那双流泪的眼睛仿佛看到过去的自己,只是即使告别多么温柔,也只是一场告别。很遗憾,我们终将长大,很庆幸,我们终于长大。
你可以留给童年的自己一个坚定的背影,那背影写满不舍,却也写满踌躇满志。当我们在故事之外的震动与反思中回首过去,原来我们曾为之添砖加瓦的传奇之城,依然是埋藏在心底的旷世珍宝,只是此刻,我们终于要整装待发,大步迈向城外更大的世界。有个声音仿佛在向我们轻声叮嘱:请拥抱并安放你的童年,今天起,学会勇敢长大。
童年为我们提供了许多能量,你如何看待自己的童年?你是否有话要对童年的自己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