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尔瓦托雷·阿卡尔多——当代琴坛“帕格尼尼”

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每年一届的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曾经吸引过无数小提琴演奏家。可是,自1954年创始以后却连续4年无人夺冠,可见其比赛规格之高,评审要求之严。

1958年,17岁的阿卡尔多以足够的实力和坚定的自信,在热那亚的赛场脱颖而出,一举夺魁,当即受到音乐界的高度评价与媒体的密切关注。由于他琴技精湛,演奏辉煌,对帕格尼尼的高难作品从技巧到音乐,精深诠释,令人惊叹!于是很快被人们称之为“当代帕格尼尼”。

但是阿卡尔多本人对此美誉并不在意,因为在他心中追求的不仅仅是能够完美地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不只是成为一个炫技性的小提琴演奏高手,他的目标始终是通过小提琴演奏各种体裁和不同风格的作品来歌唱缤纷世界的美好。事实证明,阿卡尔多的确是一位善于表现各类作品并活跃于当今世界乐坛的小提琴大师。由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对故土乡情的深爱,以及他本人对作品的刻意探求,也就必然会在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上比他人更胜一筹。

阿卡尔多1941年9月26日出生意大利都灵,3岁随父亲学琴,6岁起在那不勒斯的圣彼得罗与马耶拉音乐学院整整10年师从安布罗西奥,之后他又投师于埃奈斯库的学生阿斯特鲁克以及内森·米尔斯坦。15岁时,在韦尔切利国际小提琴比赛中获得首奖,之后又在日内瓦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名列第一,两年之后即在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比赛中夺得桂冠,由此名声大震。

作为将帕格尼尼六首协奏曲录制成唱片的第一人,阿卡尔多对帕格尼尼作品进行收集、整理、校对、编订,并将其作品通过心领神会的演绎介绍给世人,从而使许多原来对第一、第二协奏曲之外的其他作品并不熟悉和并不在意的人们得以了解。阿卡尔多将帕格尼尼的六首协奏曲由Decca公司录音全盘推出,这一壮举在琴坛既是史无前例的,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阿卡尔多随后又录制了帕格尼尼的24首随想曲,以及其他所有帕格尼尼创作的高难度技巧性作品,他将那些旋风般的快速乐段和令人畏难的双音及演奏得干净利落,准确无误,而音乐上的诠释更是精致美妙,无人能及。他的演奏完全打破了常人容易把帕格尼尼的作品当作杂耍般的炫技,人们在听他演奏时总是处于一种高度兴奋的状态和动心的时刻。这不仅是因为他的技巧精湛,更主要的是由于他对帕格尼尼作品无尽的探求和深刻的理解,诸如《上帝保佑女皇》、《帕尔皮梯》、《心中惆怅》、《威尼斯狂欢节》、《庄严伤感奏鸣曲》等作品,他都以天赋的聪颖,娴熟的技能和心灵的感悟以及敏锐的音乐表现深深打动着听众。

阿卡尔多的成就的确绝非限于演奏帕格尼尼的作品,我们从他录制的大量唱片中可以发现其演奏曲目之丰富,表演题材之广泛,是许多演奏家所不及的,从维瓦尔第的“四季”套曲,巴赫的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贝多芬、勃拉姆斯、柴可夫斯基、门德尔松、巴托克、布鲁赫、西贝柳斯等作曲名家的协奏曲,一直到许多现代的浪漫作品,无不都成为他演奏的精品。他将这些光辉璀璨的小提琴经典佳作诠释得缤纷绚丽,各具特色,充分表现出作为一名真正伟大的音乐艺术家所具有的睿智与才华。

人们对布鲁赫的《第三协奏曲》多半是陌生的,但阿卡尔多自认为这是一部富有幻想色彩并兼有古典风格与浪漫情趣的作品,其气势恢宏而又和谐动听。阿卡尔多根据尚未出版面世的手稿复印件,精确地将这首在作者身后被发现并充满了小提琴性能的佳作,通过热情而完美的演奏,率先介绍给世人。

阿卡尔多自小刻苦练习,从不相信自己是神童,他认为自己所具有的娴熟技巧完全是坚持苦练的结果。他经常一天练习五六个小时,即使休息时脑子里也仍然在思考音乐。他那特殊的演奏造诣与勤奋刻苦的精神紧紧融合在一起,造就了一个当代的“帕格尼尼”。

阿卡尔多进入中年以后,除了在小提琴演奏上继续辉煌,展现风采,同时又投身到室内乐的领域和迈上指挥的台阶,这一切都使他在音乐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同时也获得了更高的荣誉。1982年他从意大利总统手中接受了共和国最高荣誉头衔和大十字勋章。

1998年,鲜花盛开的五月,57岁的阿尔卡多在演奏上正当炉火纯青步入巅峰时刻,应邀来华作第二次访问演出,在北京和上海分别举行了他的独奏音乐会。笔者有幸聆听这场实况演出,久盼的心情和深切的感受,使得对这位大师的演奏难以忘怀,记忆犹新。

在人们的想象中,以演奏帕格尼尼作品著称的小提琴大师阿卡尔多,其音乐会的曲目肯定以帕格尼尼作品为主,或是会占一定的比重。可是,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这场音乐会的正式曲目中,却是重点安排了三首风格完全不同堪称传世经典的奏鸣曲,这就最好的印证了大师的自我追求,要成为一全方位高水平的音乐艺术家,而绝非做一个单一的小提琴炫技手。

贝多芬的《F大调第五奏鸣曲“春”》,这是一首人们广为熟悉的经典,以往曾有不少演奏名家如朱克曼、郑京和等,在访华演出时都演奏过这首作品,但我们在听阿卡尔多演奏时却感到别有一番新意,它既不像朱克曼沉稳淡雅,旋律如水般流淌,演奏如歌般吟唱;又不同于郑京和那样表情丰富,琴音激荡。阿卡尔多的演奏,那柔情甜美的音色,那力度张弛的跌宕,一切都和演奏家高贵的气质相融合,如同春天明媚的阳光,给听众带来了温馨的希望与无尽的遐想。

理查德·施特劳斯《降E大调小提琴与钢琴奏鸣曲》,是一首新颖别致,充满活力,且具有一定炫技性的作品,阿卡尔多在传统的演奏风格中,把作品的色彩展现得晶莹如珠,瑰丽如虹。我们在这首许多新人还不太熟悉的作品中,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和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舒伯特的奏鸣曲有着多么鲜明的不同,似乎在固定的传统曲式结构中多了一些新颖的铺展,在热情的快速乐段中又多了一些大起大落的跳动,人们在阿卡尔多的诠释中不仅感受到音乐的美妙,更感受到了情绪的激荡。

作为法兰西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他和弗兰克、拉威尔等伟大的作曲家一起,为小提琴演奏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卓著的贡献,为法兰西印象派的音乐创作树起了时代风格的大旗。

德彪西《g小调奏鸣曲》尽管是作者的最后一部作品,却仍然是这一时代富有代表性的精品,人们喜欢听演奏是因为作品内容太丰富,旋律太动心,演奏家喜欢是因为音乐内涵太深邃,技法太新颖。阿卡尔多在演奏上展现出的才能,犹如将自己当成一位绘画大师,琴弦是调色板,琴弓是大彩笔,他在这大自然的画屏上尽情抒发,尽兴舒展。那深沉的吟诵,那轻盈的歌唱,那朦胧的夜色,那晴朗的蓝天,大师用缤纷的色彩绘出了一幅精美的音乐画卷,人们静心地用各自不同的想象去体会、去理解、去欣赏,如同眯缝着双眼,去欣赏一幅精美的彩色油画一样,画上的景色似像非像,看画的人似懂非懂,而最终只要感受到美,只要感受到心情愉悦,感受到和心灵有所碰撞,这就是伟大艺术家的丰功为伟绩。阿卡尔多的演奏,同样达到了这一难得的目的,人们发自内心地为他热烈鼓掌和欢呼。

哦,太棒了!在场听众期待他演奏帕格尼尼的时刻终于到了。阿卡尔多给听众献上了他的绝活《帕格尼尼随想曲三首》,这是由波兰作曲家席曼诺夫斯基从《24首随想曲》中精选三首的主题片段连接改编而成的。作品充分展现了小提琴的各种演奏技法,具有非常好的演奏效果,阿卡尔多得心应手、辉煌炫技,把音乐会推向了沸腾的高潮。

当代的帕格尼尼阿卡尔多,曾于1996年、1998年、1999年三次访华,被中央音乐学院授予“荣誉教授”。如今他虽已步入古稀之年,但他的体魄依然健壮、精力依然旺盛、锐气依然不减,本着对音乐事业的执着精神,依然引人注目地活跃于当今的世界乐坛。